2020年8月7日,上午9:00,于科学楼会议室309,自适应网络与控制研究室(CAN)的硕士研究生(康蓉蓉、黄大鹏、唐贤喆和张媛)进行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他们的毕业论文分别为“《
多层评价网络与观点共演化研究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多智能体系统的蜂拥避障和编队控制研究 》、《时效交互网络中熟悉的陌生人关系的研究》和《基于个体异质传播能力和警觉意识的病毒传播研究》”。出席此次会议的有指导教师李翔、指导教师李聪、答辩秘书丁洁老师及CAN的其他师生们 ,还有复旦大学信息学院的王斌老师和冯辉老师。
在答辩过程中,四位硕士研究生认真地讲解了各自的毕业论文,老师们针对四位同学的毕业论文,给出了中肯的意见和提问,四位同学一一回答并表示改进。 经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充分讨论后,以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一致同意四位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建议授予四位同学(康蓉蓉、黄大鹏、唐贤喆和张媛)硕士学位,会议顺利结束。
Author Archives: Quan YUAN
自适应网络与控制研究室2020新年团建活动
新春将至。2020年1月16日下午,自适应网络与控制研究室(CAN)在上海静安区的BigE娱乐中心•镭战KTV团建(大宁店)举行了研究室2020新年团建活动。
活动当日,共有21名CAN的师生前来参加团建活动,活动项目各式各样,比如:射箭、真人CS、极限挑战、桌球、棋牌室、桌游狼人杀、KTV 等等,CANers换上一身运动装备,怀着激动的心情一同前来。教练在平衡了人数和性别后将CANers分为4组,穿上不同色彩的组服来划分队伍,每组分别由4位老师:李翔老师、李聪老师、丁洁老师、王礼峰老师来坐镇,4组选出队长分别为康蓉蓉同学、李慧妍同学、袁泉同学、留学生Rezwan Khan,由各队成员共同商量出各自的队名、口号及旗手并规定“旗在队在,旗亡队亡”,游戏采用计分制度,以此来颁发活动奖品。之后,教练带着全员先热身而后进入游戏环节。
第一个游戏项目是射箭。在教练的指导下,每组成员分别依次射箭,依据中靶多少来计分,像极了古代射箭学艺的感觉。CANers激动不已,纷纷跃跃欲试,一箭一发,经过激烈的角逐,比赛最终以李慧妍为队长的团队遥遥领先。
CANers 射箭比赛
紧接着,在教练的带领下,CANers进行了极限挑战比赛。此项可谓是体力挑战,需要成员高度的协调及配合度,在教练紧张的计时下,一组组小队CANers 踊跃前进,全身心投入。愿每一位CANers在面对生活和学习的时候也能勇往直前。比赛结果还是以李慧妍为队长的团队稳居第一。
CANers 极限挑战团队
两轮体力消耗后,大家休息片刻。接下来是真人CS,亦是整个环节中最耗体力的,CANers换上CS装备,以2队小组形式分批入场进入游戏环节,有时直接射击,有时迂回兜转,还有的配合着假动作调虎离山的打法,CANers充分将学习里的博弈论等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发挥出CAN的精神“坐下来,钻进去,飞起来”。4场比赛后,大家汗流浃背,却不亦乐乎。比赛最终以袁泉为队长的团队分数领先。
CANers 真人CS合照
游戏项目结束后,来到KTV包厢,在高歌一曲之前,要在教练的累计分数下,由4位老师分别颁发给各队比赛奖品,比赛奖品设置为“阳光普照奖”15个,三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一等奖1个,人人有份哦。李慧妍为队长的团队总分第一,却戏剧性的发生了旗手由于“沉迷”于游戏,丢了旗帜,成了“最后一名”,最终袁泉为队长的团队第一名。然后大家一边吃一边唱,歌声传递着这个大家庭的团结友爱,CANers携手走过猪年的欢畅,迎来鼠年的辉煌。2020新年团建活动在CANers的欢声笑语、余音绕梁中结束了,岁岁当歌处处颂,笙歌长笛越猪年,希望CANers在鼠年里,一帆风顺。
CAN 4位老师颁发奖品
CANers 高歌一曲
特别感谢:
活动策划: 李晓洁 马新娟
2020年上半学期首次线上组会及两位硕士生中期检查
因受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CAN课题组为了跟进学习状态,于2020年5月13日,首次展开线上组会,会议期间并对两位硕士生(张媛,唐贤喆)进行了中期检查。其中,张媛研究的是“基于个体异质传播能力和警觉意识的病毒传播研究”,唐贤喆所研究的是“时效交互网络中的熟悉的陌生人关系的研究”。首次线上会议取得圆满效果。CAN课题组计划下周组会正常安排,包括专题组会。
CAN课题组成员
唐贤喆中期检查报告
张媛中期检查报告
“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发布, 李翔教授在列
2019年5月7日, 爱思唯尔 (Elsevier) 发布了一份包含636名中国学者的”2019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 李翔教授在”电气和电子工程”等研究领域中上榜. 此前, 李翔教授也是”2018中国高被引学者”之一 ( 见 ( 见 Prof. Xiang Li has been included in Elsevier’s 2018″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中国高被引学者)” )。
这份榜单旨在表彰引领学术进步的中国杰出学者。 爱思唯尔基于客观的引用数据, 分析了中国研究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之后制作这份榜单。
“2019中国高被引学者”电气和电子工程研究领域 完整名单。
Prof. Xiang Li has been included in Elsevier’s 2019 “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中国高被引学者)”
Prof. Xiang Li has been included in Elsevier’s 2019 “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中国高被引学者)”. He has been listed in the field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He also has been included in 2018, 2017, 2016, 2015 and 2014“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
Get the entire list of 2019 “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See the news released in Elsevier Webpage.
陈关荣老师开展有关“漫谈质疑与创新”的讲座
2019年11月30日下午13:30,陈关荣院士有关“漫谈质疑与创新”的讲座在自适应网络与控制研究室举办。
陈关荣老师是欧洲科学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担任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职位工作。本讲座基于陈老师四十年来在国内外读书求学以及科研教学的经验,用讲述古今中外一些相关历史小故事的方式,从个人的视角来谈论对“质疑与创新”科学素养的理解和体会。
讲座开始,陈老师引入古今中外的名人如爱因斯坦、牛顿、孔子等等事例阐释了“治学的根本在于创新,创新的起始在于质疑。”又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指出“中国的教育问题:从“知识”到“思维”的断裂”。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偏重于:背诵、记忆、理解和继承,导致中国的莘莘学子缺乏“质疑”精神和批判性的独立思考,应将教育问题提上日程。紧接着,陈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几个历史事件,比如中国的一笔画为什么没有发展成图论?伏羲卦象图为什么没有演化成二进制?混沌理论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等等。反思其因,大致总结如下:文学艺术与数学及科学的脱节、缺乏基础理论的实用主义、现代逻辑学和哲学思辨以及“科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奇技淫巧”。然后,陈老师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中国现代四大事件”进行对比说明了“技术≠科学、超越≠原创以及大国≠强国”。讲座最后,陈老师呼吁年轻一代人在求学继承的时候要勇于质疑,乐于创新,希望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出自中国。

